编者按
日出万绸,衣被天下。
吴江盛泽镇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著名的“丝绸名镇”,又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江南“鱼米之乡”,在新的发展时期,如何打响丝绸文化品牌,探索文旅商融合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如何在新赛道上跑出加速度?已是令人关注的课题。不久前,苏报智库专门组织专家调研组,围绕“弘扬丝绸文化激发经济活力”的主题,特邀6位专家进行深入调研。
盛泽作为丝绸重镇,500年前就已建有绸庄这样“专业市场”,如今在推进丝绸文化产业发展中提出了全力建设“丝绸古镇、纺织名城、时尚之都”的目标。为进一步了解盛泽丝绸文化产业发展的情况,专家们先后来到先蚕祠、宋锦文化园、吴江桑尚丝绸有限公司,并通过座谈研讨,对盛泽镇探索打响丝绸文化品牌,深入推进丝绸产业发展和文旅商融合发展的新思路,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本期“苏报智库”特刊发他们文章的主要观点。
以大旅游再现“东方绸都、运河明珠”辉煌
□苏州城市学院文正智库研究员、苏州专家咨询团成员陈来生
丝绸作为有着悠久历史、深厚底蕴、精细技艺和独特情怀的重要载体,在文化生产力日益重要、城市竞争日益注重软实力的今天,更日益凸显出它的独特价值。在践行发展新理念、打造发展新格局的今天,以“大旅游”理念整合丝绸文化资源,深入推进丝绸产业发展和农文旅商融合发展,释放集群效应,在传承中进一步创新,把丝绸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优势,推进盛泽“丝绸古镇、纺织名城、时尚之都”建设,再现盛泽丝绸辉煌,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大旅游”,不但有“全域旅游”对时间的充分利用和对空间的有效整合,还包括观念上的认同、政策上的协同和组织上的融同。
一要把文旅城建视作一个整体,创新文旅发展机制。首先要确立“城市即旅游、旅游即生活”的理念,立足“大盛泽、大旅游”,建立有力、有效的领导和协调机制,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多部门联合、多行业协同,创新融合旅游业态、丝绸文化、联动机制、旅游线路、营销模式,将“景点经济”的传统思维拓展为“区域经济”的现代视阈,推进盛泽全域丝绸文化和旅游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吸引游人并延长其停留时间、扩大相关消费。
二要把盛泽全域当成一个景区,提升资源整合度。盛泽丝绸文旅无疑是传统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佳产业载体。盛泽丝绸文化旅游资源丰厚且特色明显,点多面广,要做好融合文章,对丝绸文化景点串珠成链,展示不同特色的丝绸文化特色,形成盛泽文旅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要注重跨界创新,更有效地整合资源,积极培育和发展乡村旅游、工业旅游、商务旅游、研学旅游、健康旅游、文化旅游等,打造“游盛泽绸都、品苏式生活”的旅游品牌。
三要打造点睛之作,拉动全域旅游。结合古镇“微改造”,将先蚕祠和程开甲故居打造成盛泽文旅的龙头之作。先蚕祠以蚕桑文化为主题,联动宋锦文化园等,结合小满节、时尚周、纺博会、丝绸旅游文化节等开展主题活动,展现盛泽丝绸文化的源远流长、精深技艺。程开甲故居以“两弹一星”、家国情怀为主题,展现盛泽文化的另外一面。建立传统丝绸工艺集聚区,展示特色丝绸文旅项目,展示全国丝绸业高端产品;利用“时尚发布会”和“盛泽纺博会”等重量级会展活动,打造盛泽丝绸文旅新高地。
四要以新思路讲好盛泽丝绸故事。要挖掘、传承和弘扬盛泽丝绸文化,糅合水乡文化、运河文化、丝绸文化,重塑盛泽丝绸产品精、细、秀、雅的名声,讲好盛泽丝绸文化故事,加大盛泽丝绸文化传播力度,进一步提高盛泽丝绸和丝绸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从历史中找传承从创新中求发展
□西交利物浦大学西浦智库主任、教授宋瑜
苏州素以丝绸闻名天下,苏州丝绸又以盛泽丝绸为盛。回顾盛泽丝绸文化产业悠久的发展历史,商业化、产业化、区域一体化、国际化的印记深深地烙在产业的发展轨迹中。从历史中挖掘丝绸文化产业的传承,加以创新发展,将赋予盛泽丝绸文化产业全新的内涵与意义。
,盛泽丝绸文化产业的商业化和产业化。盛泽丝绸的商业化和产业化已经发展到新的阶段,并形成了更加完整的产业生态。盛泽拥有从种桑养蚕到丝绸文创的全产业链条以及涵盖丝绸生产企业、服务企业、产业园区、专业市场、专业展馆、行业协会、中专学校等在内的完整产业生态。“桑罗”和“上久楷”入选全国十大知名丝绸品牌,恒力集团和盛虹集团两家纺织企业跻身“世界五百强”。
第二,盛泽丝绸文化产业的区域一体化与国际化。盛泽位于长三角的中心位置,独特的地理位置注定了其丝绸文化产业从孕育之初就参与了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与国际化的进程。面对长三角一体化和“一带一路”倡议等带来的历史机遇,盛泽提出了“打造世界级高端纺织产业集群”的宏伟发展目标。盛泽已经发展成为中国重要的丝绸纺织生产基地、出口基地和产品集散地,承办了包括长三角时尚产业联盟丝绸时尚发展高峰论坛、盛泽时尚周、江苏(盛泽)纺织博览会等影响深远的活动盛事。盛泽的丝绸企业也积极出海,参与了巴黎时装周、米兰时装周等国际展会,并获得了众多荣誉。
第三,盛泽丝绸产业的核心与精髓。文化一直是盛泽丝绸产业的核心与精髓。自明清以来,盛泽丝绸产业就开始盛行蚕神祭祀与崇拜,并由此衍生了众多与丝绸产业相关的文化载体与文化习俗。目前盛泽镇共有小满戏、蚕桑丝绸习俗、吴江蚕桑丝织技艺(宋锦制作技艺)等三项非遗项目入选苏州市非遗项目目录,另有11项非遗项目入选吴江区非遗项目名录;此外,宋锦非遗项目成功入选2021年度国家文旅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储备库、吴江蚕桑文化系统入选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
未来,盛泽可以继续深入梳理与挖掘丝绸文化产业的丰厚历史底蕴,加快提炼盛泽丝绸文化产业的内涵与精髓;用全新的理念与技术讲好盛泽丝绸文化产业的美好故事;高度重视丝绸文化产业的传承、创新与发展,让丝绸文化产业谱写出新的篇章。
元宇宙时代加速推进丝绸文化再出发
□苏州科技大学数字化产业研究所所长、副教授邵斌
从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史看,盛泽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长三角一体化融合发展枢纽点,在历史与当下的交汇点,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布局文化产业。
一是推进数字中国战略下的数字城乡建设创建未来文化科技示范镇。数字中国建设是国家战略,在城市称为智慧城市,农村则谓之数字乡村,盛泽镇兼具城市工业特色和乡村生态特色,是具代表性的探索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和物质振兴五位一体城乡一体化振兴战略,以数字化转型整体带动生产方式、生活方治理式变革,在数字化发展浪潮中把握新机遇,打造丝绸文化数字应用示范小镇、联合上海、杭州面向全国、面向世界辐射。
二是布局工业元宇宙促进企业数字化快速转型迭代。元宇宙概念兴起是一场世界性人类文明的变革,盛泽有机会成为元宇宙世界名副其实的“世界绸都”。以人工智能、数字化、NFT为主题打造了“丝绸宇宙空间”,制造具有超级算力的AI设计师、限量纪念款数字藏品、数藏实物等定制丝绸纺织产品,在丝绸元宇宙产业进行探索与实践,在丝绸AI平台拥有人工智能超级算力,“用数字定义美”的数字模型构建美学花型数据库,为每一位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客户定制并敏捷化生产独一无二的专属定制丝绸产品。
三是制播常态化丝绸主题新媒体影视节目,开展数字化媒体矩阵传播。从远古神话到当代国际化,盛泽拥有远古神话博物馆先蚕祠和现代宋锦创新领军品牌上久楷以及中国盛泽丝绸化纤指数等独有的文化与科技创作素材。先蚕祠供奉的嫘祖被当作上古时劳动妇女养蚕取丝的始祖,具有极大的人类文明探源价值。在当代世界绸都再现远古文明,中国盛泽丝绸化纤指数,主要反映中国东方丝绸市场上丝绸和化纤纺织品的价格变动和相关企业的景气波动,都可以用来制作丝绸主题的传统影视媒体和新媒体融合节目。同时,可以依托东华大学、苏州大学等国内国际丝绸纺织学科等头部高校,设立国内外著名设计师、非遗传人、工匠大师的访谈节目,常态化制播,宣传现有品牌和建设孵化落地新品牌,设立丝绸之路电影国际电影节等,更好扩大丝绸文化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搭建合作展示平台塑造丝绸文化新优势
□苏州市策划协会会长、文化创意产业联合会执行会长李芳
丝绸是盛泽的一张“金名片”,弘扬丝绸文化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很大的拓展空间。丝绸文化的弘扬,就是要把传统与时尚有机结合,传统中可以挖掘新创意,时尚更能引领丝绸产业和相关服务业的发展。这次参加盛泽丝绸文化的主题调研,对盛泽历史由来、丝绸之路、非遗文化、名人名录等,有了系统地了解。经过认真梳理和思考,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打造盛泽旅游目的地。我们可以将盛泽打造成一个旅游目的地。盛泽丝绸古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脉络清晰,将留存遗址、名人故事、曲俗文化、当地美食等统统挖掘出来,把散落民间的每个点,用线路将之串联起来,打造2至3天游的不同深度游线路,在了解丝绸文化的基础上,打造集住民宿、享美食、听戏曲、购丝绸于一体的体验之旅。
二是打造集丝绸展示与销售于一体的一站式体验馆。这就包括:其一,盛泽丝绸虽然历史悠久,久负盛名,但系统、直观、形象全面的表现手段比较缺失。建议建立盛泽一站式体验馆,从植桑、养蚕、结茧、缫丝、抽丝、织绸等方面展示盛泽丝绸历史文化,再从历史到现代工艺的演变过程,增加科技元素后,开发符合现代人需求的形式。其二,把盛泽丝绸的各品类的代表企业部分产品集中展示,通过了解,还可以吸引人群进入企业深度了解。其三,通过各类比赛、评选进行奖励,使丝绸企业也能有更多竞争机制,有更多新品研发。其四,打造丝绸企业的产业链平台,引进高端设计团队、技术工艺、专业培训、新品发布、专业销售、咖啡休闲等,解决部分企业能力的单一性,使企业在这个平台上相互赋能,更好地发展。
三是打造盛泽的优美环境。盛泽是江浙具有影响力的古镇之一,如何强化盛泽古镇的亮化美化显得更为重要。通过道路绿化与建筑的融合、古典文化与现代的融合,设计富有个性的城市家居,使盛泽更有自己的特征,让更多游客既了解盛泽,感受“纺织名城”的文化,又感受到“时尚之都”的魅力。借鉴上海和苏州城市亮化美化的经验,在盛泽古镇增设具有古色古香和丝绸文化特点的花厢隔离护栏。
四是加大推广宣传力度。其一,参加一年一度的中国(苏州)国际品牌博览会,让盛泽丝绸文化进入品博会,占领苏州丝绸品牌在全国的高地。其二,充分利用“时尚发布会”和“盛泽纺博会”等重要活动,不断创造机会宣传绸都丝绸文化,打造盛泽丝绸文化品牌。其三,可以与学校联系,使其成为学生科普的地方,同时,作为旅游线路中的一站,是让游客更多全面系统地了解盛泽丝绸,后还能买到自己喜欢的款式和赠送亲朋好友的好礼。
抓住机遇推动丝绸文化事业与产业双提升
□苏州市职业大学教授李世超
随着高铁建设的实施及完成,吴江盛泽的旅游业将会迎来一个新的爆发期。面对这样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现在着手推进以及抓紧提前布局盛泽旅游正当时。目前,盛泽在镇党委、镇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有力推动下,正依托其丰富的丝绸资源,围绕活态传承保护,着力推动丝绸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双提升,扛起打响苏州丝绸文化品牌的重任,从而推动盛泽社会事业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一是协调好丝绸文化和丝绸产业的关系。丝绸文化是一种产业文化,因产业而生,由发展而旺,产业始终是它的根基。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供需的变迁,盛泽的蚕桑丝绸业与过去顶峰时期相比虽已不能同日而语,但也尚存着一定的蚕桑丝绸织造能力,这是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这些产能是盛泽延续“绸都”这一产业文脉的根基,一定要传承好、利用好。
二是把握好蚕桑丝绸在大丝绸中的定位。蚕桑丝绸是一种古老的传统丝绸,它要种桑、养蚕、抽丝再织绸,终形成丝绸的品种与产品。在制织这些丝绸时,古代劳动人民又发明了多种独特的技艺与技法,直到今日仍被传承并且形成了各种丝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宋锦、吴罗、漳缎、缂丝技艺等。传统丝绸要种桑,不仅占用土地,而且靠天吃饭,不可能大规模地扩大产能。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人造纤维的应用,蚕桑丝绸在大丝绸中的份额必将越来越小,人们衣着服饰主要还是要依靠其他纤维,这也是发展的必然。因此,盛泽的丝绸经济就应适应这种市场和发展的需求,加快推进各种新型纤维产品的应用步伐,推动以“仿丝绸”产品为主线的丝绸经济。所以,对于盛泽来说,打造丝绸文化,传统的蚕桑丝绸不可轻易抛弃,它是盛泽的根、绸都的魂。同时,也不可以求量取胜,产能扩张。在管理理念上,要探索将蚕桑丝绸从传统工业中剥离出来,融合到文化产业上来。加大文化含量,增加时尚创意,推动文旅经济。
三是挖掘和提升绸都丝绸文化的软实力。在文旅商融合发展中,环境整治、景观打造等都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如何充实旅游的文化内涵,真正地挖掘和提升旅游目的地资源的软实力,我认为更为重要。目前在各大旅游目的地和景区中,同质化竞争的现象十分普遍,千篇一律的模式、大同小异的商品,往往使游客感到厌恶和疲倦,而这种旅游同质化终葬送的是整个旅游经济。同质化现象的产生关键还是拿不出独一无二的资源。所以要避免同质化,就要千方百计地挖掘自身独具价值与独具特色的东西。
串起绸都文化遗珠再展丝绸文化光彩
□盛泽文史专家沈莹宝
盛泽是中国的丝绸之都,丝绸产业的发展源远流长。自古以来,盛泽人大多以丝绸为业,夫织妻络,父业子承,代代相传,创造了令人瞩目的业绩。
早在唐代,盛泽丝绸就成为进献朝廷的贡品,至明代中叶,盛泽形成了一批专业生产丝绸的作坊和集中进行丝绸贸易的市场,被史学界认定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重要例证,成为盛泽丝绸产业发展史上的个高峰。清咸丰年间的“庚申之役”(太平军占领时期),江南众多丝绸重镇遭受重创,丝绸产业向盛泽地区快速转移,盛泽因祸得福,获得一个意外的发展机遇,丝绸产量跃居全国首位,成为中国的绸都,形成盛泽丝绸产业的第二个高峰。改革开放之后,盛泽丝绸产业突飞猛进,从单一的真丝绸生产发展成真丝、人丝、合纤等多种纤维织物全面发展的纺织名城,形成盛泽丝绸产业的第三个高峰。
千百年来,盛泽的丝绸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在推进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丝绸文化遗产。但由于工业的发展、交通工具的演变等多种原因,盛泽的城乡面貌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老镇区的一些街巷、桥梁、老宅被拆毁,一些丝绸文化遗产逐渐消失。虽然是发展进程中的无奈之举,但毕竟让有着乡愁情结的镇民留下了遗憾。因此,如何保护好尚存的丝绸文化遗产,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
改革开放以后,盛泽又重现万商云集的盛况,并相继建起了福建会馆、温州会馆、广东会馆和20多家商会,沉寂多年的会馆文化再度展现勃勃生机。近百年中,盛泽先后创建了数以千计的丝绸纺织工厂,少量保持原貌的厂房、设备,可以作为工业遗产加以利用,成为进行丝绸文化展示和教育的窗口。盛泽的许多现代化的智能车间、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的“东方纺织城”以及近年来相继建成的丝绸纺织陈列馆、面料馆、纺织城展示馆、宋锦文化园等场所都已成为人们了解盛泽丝绸文化的重要载体。
散落于盛泽城乡的众多丝绸文化遗产,都是曾经耀眼的绸都文化遗珠,只有为它们拂去尘埃,与如今的丝绸文化载体串联成一条项链,才能成为绸都盛泽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AAADFWGREGTR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免责声明:素材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稿。
- 上一篇: 海安市蚕桑产业探索从规模化向数字化转型路径
- 下一篇: 新华•河池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数通过专家论证
发表评论